如果形容基督徒的一生是一場思考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的核心,就是「真」與「假」之戰。

按照真理敬拜

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4:24)

「誠實」在英文聖經用的是Truth --真理,也就是說,上帝要我們用心靈與真理來拜祂。 基督徒經常落入迷思,不知不覺中以偶像崇拜的方式來敬拜上帝。以色列人鑄金牛犢當作上帝來敬拜就是一例:「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埃及記32:5-7)

周遭多神教的異邦皆拜偶像,唯獨以色列人只敬拜一個神:上帝,祂不要人用有形狀的偶像拜祂:「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埃及記20:4)上帝無形狀可形容;祂存在於話語之中。上帝若有偶像可供膜拜,人思考上帝的方式就侷限於有限的形象,人很難思考理解祂的無限能力,更不自覺接收偶像文化衍生的生活方式。演唱會製造 High 的感覺除了滿足自己,還有強化對偶像歌手的崇拜感,背後有商業目的;敬拜時若追求 High 的感覺必須非常小心是否延用對偶像歌手的崇拜來敬拜上帝。敬拜中的重要元素---對上帝的敬畏,才是上帝要的。「當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全地要在祂面前戰抖。」(詩篇96:9)我們敬拜有沒有在上帝面前戰抖?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只是在祂面前 High 嗎?

小偷強盜拜偶像求的是作案順利,沒有真理在他們心中;人拜偶像,其本質是自利。但是在上帝面前,人不能祈求行惡得逞。主耶穌更顛覆人拜神只為自己好處的動機:「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把上帝的國度擺第一位,好像頗違反常態;但這就是信心:相信真神說話算話。

偶像不一定有形狀

因耶和華為大,當受極大的讚美,祂在萬神之上,當受敬畏!

外邦的神都屬虛無;惟獨耶和華創造諸天。 (詩篇96:4-5)

即使已經是基督徒,也很難完全脫離偶像崇拜。因為社會不斷培養而且提醒我們做個有選擇權利的消費者,我們把時間金錢花在那些取悅我們的事物上。不難發現基督徒上教會抱著消費者的心態:選擇主日崇拜的場次、選現代詩歌敬拜或傳統敬拜、選聚會節目、選團契或小組;最後,選擇對自己最有益處的教會。翻遍聖經,完全找不到聖經對選擇教會有任何指引;聖經只教導我們用心靈誠實以敬畏的心敬拜上帝,這就是敬拜的真理,而非在敬拜一事上取悅自己。我們是否該好好面對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偶像(可能是敬拜團的主唱/鼓手、詩班指揮、網路成癮、追求成功、掌聲、名牌、握有控制權、安全感、或滿足自己…任何比上帝更重要的事物)?

錯把假神當作真神,換得更加虛空。「惟獨耶和華創造諸天」--- 擊敗偶像的第一件事,是真正了解偶像根本不存在!唯有這位創造天地的上帝能稱為神。偶像讓我們無法專心跟隨主,霸佔我們心頭最重要的位置;但這些都是短暫的、虛無的、世界的價值觀,甚至謊言。敬拜是否讓我們體認上帝是真神,並摧毀隱藏心底的偶像?

真實的人際關係

身處高科技時代,現代人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疏離,人可以整天抱著筆電與智慧型手機掛在網路上,電子產品成為最親密卻也是最虛擬的「朋友」,卻很難與家人面對面好好聊上幾句。即時通尚未開發前,媽媽喊開飯的方式是寫 email 給關在自己房間裡面的孩子們。一位大學教授觀察班上的學生整天彼此不說話,放學回到家裡或宿舍卻整晚使用MSN、Skype或Facebook對談。女生愛上素未謀面的網友,網路上的愛情騙子大行其道,令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愛上的是那個「人」或者虛擬世界的投射。我們寧願與幻影為伍,卻很難與人真誠共處。躲在網路背後,隱藏真實的自己,給人莫大的發揮空間與偽裝;其代價是不知何時會被網路帶來的空虛感吞噬。

兩個月前視訊上燒炭自殺的女孩,有九個網友在線上看到,卻無人報警,理由是不知道女孩的地址,其根本原因是冷漠,畢竟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空的。(說不出口的原因應該還有:人在鏡頭前多半會演戲,自殺這一幕是真是假,實在難以分辨)

基於此因,電視禮拜、網路禮拜固然帶給無法親自上教會的基督徒方便性與豐富的選擇,卻無法與弟兄姊妹有真實的肢體關係;想想,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竟然建立在遙控器上,這份信仰能有多少真實性…?

真心真意敬拜,減少人為干擾

現代人關係疏離,以致需要在敬拜中強化歸屬感,其方法就是敬拜節目化,讓會眾感到「我有參與」,「我有感受」,「我有收穫」。從前唱聖詩,會眾能自動唱四部,形同合唱團;現代敬拜方式是把會眾當作現場表演節目的觀眾,唱簡單、反覆的單旋律詩歌,領會者就像主持人不斷提示何時該拍手,何時該喊「哈利路亞!阿門!」背景音樂不斷製造氣氛,高潮迭起,就怕節目冷場,觀眾失去興趣。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美國作家)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幾乎所有電視節目都是在樂聲中進行,由音樂來告訴觀眾該萌發哪種情緒。……」 許多敬拜在禱告時使用背景音樂,這麼做形同告訴會眾應該產生某種感受,其實是在操控氣氛。禱告是雙向的,不僅我們對上帝說話,上帝也會以祂的方式回應;欲聆聽上帝的回答已經很不容易,此時音樂再加進來,豈不形成干擾?(甚至有牧師講道時使用背景音樂,司琴現場彈奏,配合牧師講道的內容設計不同情緒的音樂……那麼會眾的感動到底從何而來?背景音樂或講道?)

背景音樂提供安全感,支撐領會者確保每一秒鐘都有事情正在進行。禱告時若沒有音樂,領會者表示覺得孤單害怕。敬拜主領者需明白:即使在公眾聚會敬拜的場合,每位會眾仍要獨自面對上帝 --- 不藉外力輔助。因為音樂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所帶來的感官感動,常被誤認為上帝的感動。一對一,上帝與我個人有真實的關係,這才是真的建立信仰。現代人在教會敬拜禱告習慣了熱鬧的氣氛與背景音樂襯托,產生回到家無法單獨靈修的問題。請問遇到危難或緊急突發狀況時該如何禱告?難道必須先放音樂才有辦法禱告嗎?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上帝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 」(創世記3:8)

「眾百姓見雷轟、閃電、角聲、山上冒煙,就都發顫,遠遠的站立,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上帝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出埃及記20:18-19)

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後就逃避上帝,躲在樹林裡;以色列人不想直接面對上帝,因為上帝的聲音令他們發抖,所以躲在摩西後面,派摩西去跟上帝打交道。我們要躲到哪去?可以偽裝自己、把自己藏起來的工具實在太多,得到虛假暫時的安全感就以為平安了,卻沒有面對真實的自己:我是罪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撒上16:7)上帝難道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嗎?

領會者請以信心勇敢一躍,丟棄背景音樂提供的安全感(畢竟它是個假象),敬虔等候聖靈親自在敬拜中動工。上帝臨在時,可能沒有聲音,卻在敬拜中形成最撼動人心的張力。(待續)


孫自弘(美國密蘇里大學音樂博士,任教嘉義大學音樂系)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  Brahms Symphony No.2

創作與演出

1877年夏天,布拉姆斯到奧地利南部Wörthersee湖邊的一個名叫Pörtschach的鄉村渡假,在那個舒適、輕鬆的環境中,他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並且在同一年的十二月三十號由指揮家漢斯˙李赫特(Hans Richter)於維也納首演。相對於花了將近二十一年寫作,在前一年(1876)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的寫作可說是神速,並且與莊嚴、沉重的第一號相比,這首交響曲顯得十分討喜。學者常常拿布拉姆斯的這兩首交響曲與貝多芬的第五、六號交響曲相提並論,因為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也是寫作時間較長,樂曲中充滿了掙扎與衝突,而且與布拉姆斯第一號相同,都是C小調。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寫作時間較短,並且與布拉姆斯的第二號相同,都是充滿田園風格的樂曲。布拉姆斯曾經在寫給好友以及出版商Simrock的信中提到那個地方是多麼的舒適宜人,是其他地方遇不到的。他的另一位好友在用鋼琴彈奏了這首交響曲之後,驚呼「它充滿了蕩漾的溪流、湛藍的天空、陽光以及涼爽的綠蔭,一定是那美麗的Pörtschach」。在寫作的過程中,布拉姆斯曾經演奏部分的樂章給包括了克拉拉˙舒曼在內的一些好友聽,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預言了這首曲子將會帶來的成功。布拉姆斯自己也曾經寫信給另一位好友形容這首曲子「是如此的愉悅以及可愛…..你會說布拉姆斯是個聰明的家伙,這裡沒有偉大的技巧,Wörthersee湖邊的土地上飛舞著太多的旋律,你要小心不要踩到了」。

原本,這首交響曲的首演是定在1877年12月9日,但因為演奏家們忙著準備華格納的《萊茵的黃金》,而將演出延後至12月30日。這首曲子演出後,得到觀眾熱情的回應,因此指揮又再度演奏了第三樂章。一直到今日,這首交響曲一直受到世人的喜愛,根據美國交響樂團聯盟在2007到08年的統計,這首交響曲是聯盟成員樂團當年最常被演出的曲子。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孟德爾頌的第二號交響曲《頌讚的詩篇》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Symphony No. 2, op.52 "Lobgesang"

西元1840年,德國各地紛紛舉行古騰堡節慶( Gutenberg Festival)以慶祝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1468)發明活版印刷術四百年,在萊比錫,身為歐洲的書本貿易中心,當然不能在那麼大的盛會中缺席,在當時諸多慶祝活動中,孟德爾頌發表了兩部作品,一是節慶之歌(Festgesang, 男聲合唱與銅管樂團的清唱劇,其中第二樂章的旋律,被後人引用而成為著名的聖誕頌歌「看哪,天使高聲唱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另一首就是第二號交響曲《頌讚的詩篇》。

這首作品雖然被列為第二號交響曲,卻不是他所寫的第二首交響曲,他早在1824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並且在1829年出版。之後?了慶祝馬丁路德的奧古斯堡信條三百週年,他在1830年寫了《宗教改革》交響曲,但是首演之後似乎對這首極不滿意而拒絕出版,一直到1868年才出版,就是第五號交響曲。1830年的一趟義大利之旅促成了他的義大利交響曲的寫作,在1833年首演之後,也是到了1851年才出版,這就是第四號交響曲。至於他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就是被稱為「蘇格蘭」的第三號交響曲,這是他於1829年訪問蘇格蘭之後的作品,但是遲至1842年才完成。這首第二號交響曲,如前所述,寫作於1840年,同一年六月廿五日在聖湯瑪斯教堂首演,1841年出版,根據文獻,他曾經在1838到39年之間試圖譜寫一首降B調交響曲,之後在接受「古騰堡節慶」的委託之後,他原本計畫要如貝多芬的第九一樣,寫一首合唱交響曲,這個計畫經過一些修改,最後以現在所看到的交響曲與清唱劇(Symphonie-Cantata)的方式呈現,而之前譜寫的降B調交響曲材料也被放入這首交響曲中。

這首交響曲包含了三個樂章的管絃樂樂章以及九段合唱及獨唱樂章,歌詞部份出自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作曲家以這樣的主題與形式譜曲,首先是為了紀念古騰堡印刷術發明之後首先印製的是聖經,無論是印刷術的更新或是聖經的大量印刷,這刺激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重要事件,象徵了黑暗時代已過去,人類文明的光明即將來到。作曲家也藉此將傳統上代表世俗音樂的器樂與代表聖樂的人聲結合在一起,孟德爾頌自己在這首交響曲上面加上了標題「Lobgesang」,也表明了這是一首讚美上帝的交響曲,由樂器的讚美開始,再來是人聲的讚美。


顧澤民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有讓孩子學才藝的想法,音樂是其中常見的一個選項。本文就自己本身學音樂(我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及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顧永鍇學音樂,現就讀淡江高中音樂班二年級(主修鋼琴)的經驗做分享。

我是在高中時對古典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並且臨時起意投考音樂系,高中畢業後開始學大提琴,重考大學以大提琴主修考進音樂系。這個莽撞的決定之所以能成功也得幸於自己在聽力上的確有相當天賦,因此無論就樂器和視唱、聽寫,都可以在短期訓練後達到一定程度。聽力對音樂的影響是關鍵的,因為能分辨發出聲音品質好壞的細膩程度,就會決定自己要追求的品質目標。換句話說,不能分辦自己唱奏出來的音樂品質,就不能產生調整的動機和方向。這方面是受天生條件的限制,訓練只能達到有限的提升。在永鍇的學習經驗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學習鋼琴的最初階段受限於自閉症對語言理解的障礙,所以他學習方式就是用最直接的「聽」,聽多了就產生一種自發性的歸納,所以後來在讀譜上,我們完全不必用言語教導,因為他已經會了。他進入高中後聽寫方面的課程就顯得輕鬆自在,只要他知道測驗規則,就難不倒他。

學音樂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樂趣」,自己在大學時代可以長時間練習樂器的動力,主要不是來自於個人毅力,而是來自於樂趣。我是基督徒,每當我在練琴時,就好像天父陪伴在旁,我藉著每個琴音與祂互動,在聽覺上發現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心中求問神該怎樣調整修正,整個練習過程尤如與神同在的禱告過程,充滿親密、自在。每日練琴的最後就以拉奏幾首詩歌來結束,在一個充滿愛的關係中有感恩、有敬拜、有禱告。因此整個學習音樂的歷程不是被動痛苦的煎熬,而是既有身體辛苦的練習,但也有許多心靈的享受。永鍇的心路歷程我不能完全參透,他是中度自閉症,他們有自己的心靈世界,言語表達本來就是他們的障礙,但是音樂是一種可以靈活表達自我的工具,我可以感覺到他也很喜歡用這個工具來表達。他在音樂方面學習反應、學習速度,相較於自己在體育…等其他地方都明顯的凸出,排開與他人比較的思量,單就一個人自己的發展來看,也應該讓他朝這方面來發展自己。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最好是就他所長的方面,而不是勉強他所短的方面。永鍇後來在鋼琴的過程中很快就被老師發現他在音樂方面的學習力很強,認為只學一樣樂器太可惜,所以他國中開始又加學一樣大提琴樂器。同樣的在初學階段過去,稍進入狀況後就顯出進步速度很快的現象。永鍇現在每天六點就要起床,然後經歷上、下學各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疲勞常顯在臉上,雖然這麼辛苦,但是他音樂的樂趣絲毫不見減少,他除了會主動練習,還替每一個捷運站找配樂,音樂就是他的回饋,他在其中找到一個屬他的新世界。

另外要特別一提的是啟蒙老師的重要性,許多家長讓孩子開始在音樂領域嚐試時,都會抱一個想法,就是先隨便找一個才藝班有音樂課程的試試,如果效果好就再繼續找更好的老師。這個想法在現實經驗中不斷的被發現,很多孩子在顯出有天份後,再找別的老師時已經累積了很多必需要糾正的習慣,對日後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妨礙。所以在啟蒙階段要尋找師資時應該至少要確定老師的學歷是否有基本的專業性。可以肯定的說,老師本身所傳達的音樂基本概念和基本訓練,對孩子日後學習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永鍇經歷啟蒙階段老師的良好培訓,進入高中後隨從學校專聘老師,在師資轉換階段都能銜接的很順利,不但學程沒有受耽誤,進步更是隨環境的刺激而加速,這是很鮮活的例證。

音樂和許多才藝一樣都是外顯的,在環境中必然會受到比較,被品頭論足是常有的,因此很容易成為挫折感的來源,天才畢竟只是極少數,而即使是天才也有很多是在當下不受到重視的。以自己親身經驗來說,我以兩年的大提琴學齡考進音樂系主修,在學校期間面對從小進音樂班的同儕,相對的表現當然不可能出類拔萃,但是學習的歷程卻十分快樂,沒有受到被比較的干擾。畢業後因工作的關係改習聲樂,表現也不凸出,但是我畢業至今已26年,仍然找老師上課未曾間斷,這不是因為自己在音樂方面比別人強所產生的持續力,而是因為在音樂中有自己深刻的生命意義,可以說音樂就是我的禱告,事實上我是在其間發展出一種在生活中隨時可以禱告的信仰。對永鍇而言,他到國三我們才決定讓他以考音樂班的方式升學,否則他很可能只能去啟智學校,他入學的成績也不是名列前茅的,但是這不會使他挫折,他還是每天精神奕奕的找一些音樂相關的網頁主動學習,音樂對他而言是一個很有內容的世界,也因此他進步很快,外在表現也越來越好。不過在此要重複強調的是,他自身已經顯出這個方面的學習能力仍是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先決條件,即使他再有興趣、非常努力,也不易產生進步的快樂,和超越挫折、持續前進的動力。

學音樂在現實生活中謀生找工作是比較受限的,音樂家在現代消費市場中所能佔的空間畢竟是十分有限,因此學音樂和讀音樂系所是兩件有交集但本質不同的事。如果考量現實生活的因素,除非孩子表現出眾的音樂才華,不然往這個方向發展職業會有日後維持生活的問題。不過也有些在大學畢業後才改換工作方向的例子,我本身也是日後改考公職,現於公務員的領域工作。我很慶幸自己當初選擇學音樂,我心裡真實的感受是當我用音樂來向神對話時,那經驗就是一種靈語禱告,可以藉著與神親密的連結造就自己的生命。生活工作總是面臨著重重的壓力,現在沒有那一個工作是沒有壓力的,如果有,那個工作也會很快的消失。面對壓力和挑戰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藏在神的磐石中,用禱告緊密的與天父連結來面對生活工作中的一切艱難,也在禱告敬拜中不斷的向那天天向我們施拯救的神獻上最真誠的感謝,基督徒生命的成長也是這樣日積月累的在神的同在中被建立。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